立于现今,回望历史长河,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随性自在;有对月饮酒,“七分化作了月光,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潇洒忧伤;抑或是荣辱不惊,“把酒迎风,其喜洋洋则已”的云淡风轻。或哭、或笑;或痴,或狂;五味杂陈。冷眼旁观,终究不过一个时过境迁。
几天前,全班结伴出游,在青葱校园里的一处僻静安宁之所览深悠历史,阅生态演变——前往二十四节气柱观景,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从小学出来后,我们径直去了二十四节气柱,路程不远,又因是坐车,显得尤为快捷。初入那条幽径,我不禁被这种“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的雅致所折服。大家在草地上踱步游戏时,我不经意间一低头,忽然瞅见翠绿的青草被人踩得东倒西歪,甚而自成一条小路,有的更是被生生踩断,看上去实在令人内疚、发人深思。片刻,我们便朝着博物馆走去。
一路上,同学们三五结伴、谈笑风生,不知不觉已到了目的地。进入馆内,放眼望去,举目皆是古石、草本芳华——有各类茶叶组成的“千年茗品”,有不同形状、色泽构成的“立木年轮”,有代表着五谷粮食及田间作物的各类种子预示着来年的“春华秋实”,还有一些功效迥异的药材……
我快步上前,细细观摩起来:搁置石块区域中,有细腻如肌肤的白水晶,有殷红如血的水晶石,更有其它各式琳琅满目的石头陈列于此。随着大部队前移,我定睛一看,有几只恐龙蛋置于最前端的展柜里,虽不多,却弥足珍贵。身旁的老师介绍道:“恐龙蛋在远古的恐龙时代十分常见,可到现在早已绝迹,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它们曾经在自然界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出现过的痕迹。”我频频点头,继续向前走去。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摆满各种药材的展柜。我仔细打量着玻璃瓶里的中药材:何首乌,清热安神;贝母,润肺止咳;泽泻,利水渗湿;夏枯草,清肝明目……耳边不知何时传来老师的讲解:“这些药材装在玻璃瓶中,用特殊药水加以滋养,其中不乏有些珍贵品种。”我心中起疑,正要问询,却听到一位同学说:“的确,老师说的这几种珍稀药材平日里有的已经买不到了。”我想了一下,说:“既然能在博物馆中展览,必然不是随处可买得到的。”她俩都点头称是。
虽然观展的步伐在挪动,可我心里却觉得自己的这个理由站不住脚,明明都是一千多年前药方中最常见的药,就好比如今的阿司匹林与泰诺般常见,为何竟有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世面上“千金难求”的这一天?有没有过度采摘药材的人为因素在呢?
一切,似乎都有循环规律。
我依旧在思索中,可步履却已迈进了下一个展厅。带着几分好奇与探究,我继续四处浏览着。一转头,我便看到右侧的鹿、野兔、水鸭、猎豹等栩栩如生、“举手投足”各有千秋的模型,这一角隅俨然一个自由恣意的“原始森林”,仿佛动物们一旦有了生命便能呈现勃勃生机,就会在这里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生生不息。身旁的同学向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老师,如果没有猎杀动物的行为,这样的丛林还会在今天仍然存在吗?”老师清了清嗓子说:“这种可能几乎为零,远古时代人们是以捕猎为生,是物种的减少的一部分原因。随着岁月变迁,人类不再靠捕获野生动物,进而发展到饲养家禽来满足日常的需求。但是不猎杀珍稀动物,对我们今天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观了“沧桑家园”展厅后,看到了环境的变化,生态的更替、物种的灭绝与演化。我再也无心欣赏,耳边萦绕着方才的话,脑海中浮现着一路所见,竟绕不出这不经意间一瞥而过的事实:许多曾经极为普通的动植物,如今加上的珍稀、濒危的字眼,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类若再不警醒,世界上将消失一个又一个物种,到那时,没有人会记得世界曾经山清水秀过,也没有人会记得曾有过的一树一木,世间万物。这令人嗟叹,更令人脊背生寒,我不由的对可能会到来的危机感到些许沉重。
走出博物馆,室外一片阳光。我第一次觉得:原来阳光与绿叶,真的让人有了归属感。
六一班 葛云缦
指导老师:喻越
编辑:田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