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云缦/文
读罢文章,我心中不禁有些沉重,那段文字则始终徘徊在我的脑海中,似乎打算永不褪去,驻足于记忆深处,还未等在角落里蒙尘,早已被拭去仅有的那一点尘埃、细菌,在阳光下展露无遗。它所讲述的,只是千万件事里的冰山一角,但它所表达的、蕴含其中的深意,又有几人知?
故事的开头总是一如既往的平淡无奇。一个女孩委托作者帮忙拿一枚硬币,而作者却在与女孩交谈中不慎将它掉进下水道,便给了她一张十元纸币。傍晚,女孩和她爸爸来到作者家还钱,无意中发现作者收藏的古玩。女孩的爸爸以为他也看到了“收藏硬币”的广告,私吞了那枚硬币,作者不想多费口舌,便给了男人钱,女孩和父亲在争执“我”是否被冤枉的事情中远去……最终,女孩手里攥着的硬币证明了作者的清白。
合上那本《时文选粹》,有一丝苦闷,也有一丝无奈。这,难道真是一枚硬币的小事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硬币虽小,但折射出的却是充满怀疑的人心。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因为少数不诚实的人,远离了曾经的相互信任,不再如前,反而亲近了如今的“恰到好处”——保持距离。社会变成了如今这样:不信任是常态,质疑成为条件反射。人们总以为疏远、怀疑可以减少诈骗发生,殊不知愈来愈多,然而却恰恰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基本的敞开心扉、互相相信。就如曾经我们做到的一般。
记得今年寒假初,一个平常的下午,阳光洒在窗棂。老妈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她皱了皱眉,犹豫了几秒,手指最终按在了“接听”键上。
拨通后,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约莫三十出头的男声:“您好,请问是葛云缦的家长吗?我是阅读武汉出版社的编辑。您的孩子获得了‘战胜病毒知识竞赛’三等奖,我前几天给您发过相关短信,但您没有回复我。”
老妈随即愣了一下,说:“不好意思,我还以为是假信息,和班主任老师核实过,老师也觉得学校并未收到相关信息,多半不太靠谱。”
编辑老师爽朗地笑出了声:“没事,现在警惕性高的人占多数,快到年底了,可以理解。我共发了八十条短息,回复的只有二十几个人。”
老妈依旧半信半疑,在“阅读武汉”官方订阅号上发了条消息,果不其然,编辑老师很快在电话里说出了消息的内容。老妈这才打消疑虑,挂断电话,将我的姓名及收件地址发了过去。
一旁的我,不禁愕然。是什么,如一阵龙卷风,刮走了宝贵的信任?警惕?戒备?抑或是自身对他人的不信任?又是什么,使得被戒备消磨得近乎殆尽、残存的最后一丝信赖,都将不复存在?
我不敢想象,当有朝一日,世界上已没有信任可言,人们事事猜忌,又将会如何?
所幸之至,世界上仍旧存在着信任的桥梁,只要维修它,使它恢复运行,社会也会重建美好,正如不久后我收到三等奖奖状及奖品时所感受到的那样。
指导老师:喻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