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学堂

耕读学堂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耕读学堂 > 正文
华农附校“走进贵州,送教下乡”活动回顾
来源:肖媛 时间:2016-05-24

送教深山  播散希望

云贵高原,是中国地理上不可忽略的一个名词:她处于我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是中国第四大高原,并拥有全国最广阔的喀斯特地形,石灰岩广布,到处都是溶洞、石钟乳、地下暗河等。一次特别的机会,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的教师支教团来到了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乡——一个云贵高原上正在缓缓向世人拉开幕布的人间秘境。这里群山环绕、地处边远,支教团的教师们几经辗转颠簸才最终抵达。这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去大水乡的两所希望小学开展“送教下乡、交流学习”活动,这两所学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和“本禹希望小学”——多年来一直得到华中农业大学的扶持资助,并有华农研究生支教团常年驻点支教。


 

2016年512日中午,初到大水乡,教师支教团的团员们首先来到了“华农大石希望小学”。跟随驻点支教大学生的介绍,团员们欣喜地发现昔日破败不堪的教室如今已是两层的教学楼;曾经简陋阴暗的办公室也被摆放着大办公桌的砖砌办公室所取代;不仅如此,平整的水泥空场上甚至还架起了羽毛球网,摆放了乒乓球桌,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眼前的情景让团员们一路悬着的心似乎稍稍放下了一些——孩子们的学习条件虽依然算不上好,但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可是当团员们走近正在午间休息的孩子们时,一张张带着好奇和期盼的小脸却一步步退却,和团员们之间隔开了一道无形的屏障。看着孩子们既想靠近,又不敢上前的样子,大家的心又沉重了起来——一切,仿佛不只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大石希望小学的当地教师只有3位,其中还包括了已经在这里服务了十多年的王校长,每位老师都身兼数职,担任着校园里所需要的各种角色。下午,听完了当地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后,支教团的王玥老师给二年级的孩子送来了一节音乐课。以音乐课作为“送教下乡”的第一节课,是支教团的教师和华农附校的校领导们几经商议才敲定下来的——在彼此不太熟悉的环境下,快乐的音乐总能打开大家的心。这是一节集合唱歌、跳舞于一体的音乐课,当热情洋溢的王玥老师带着音乐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孩子们的视线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她。从一开始的既好奇又胆怯,到后来既喜欢又害羞,直至最后孩子们终于放下一切顾虑跟着王老师放肆唱跳。一道道舒展开的眉毛,一双双像弯月亮似的眼睛,一张张无忧无虑的笑脸,团员们知道,与孩子们之间的无形屏障已经被音乐轻轻拨开了一角。

放学后,为了了解孩子们校外的生活境况,支教团的教师们沿着小路进了大山更深处。沿途的山坡上,地势稍平的地方都已经开垦成了田地。已是傍晚时分,间或还能遇到庄稼人在地里除草施肥,然而经过细心照料的青菜却还是面黄肌瘦的样子。偌大的山群,一座连着一座的山,放眼望去,竟没有料想中粗壮高大的树木,全是一派纤细的景象。云贵高原,这个喀斯特地貌遍布的地方,地下溶洞数不胜数,即便贵州有着“天无三日晴”的气候,土地却难以保水保肥,形成了苛刻的种植条件。

看着路边一块块木板搭建的老旧透风的房子,想起穿着破旧的孩子们在课堂上舒展开的天真笑脸,大家不由觉得心酸,一时间再无人开口说话。回程路上,大家沉默无语,直到一位团员发现了路旁一棵怪树——遍体鳞伤、通体刀痕,这才围着已经枯死的树讨论起来。这是一棵漆树。漆树成年后便可以割漆,一棵漆树的一生便是不断被割开口子流出生漆的过程,直到被割得再无处下刀。为孩子的教育奉献一生,尤其是在这大山里扎根,为山区的教育奉献一生的教师们,不也如同这漆树一般,为他们奉献了一生的精气神吗?回学校的路上,再看见漆树时,团员们总要停一停,既像是在致敬漆树,又像在致敬每一位为这大山奉献一生的人。

5月13日,来到大水乡的第二天。一大早,教师团们便赶到了送教的第二个目的地——“本禹希望小学”。这里比大石希望小学接收资助的时间更长一些,学校规模相对较大,为了丰富孩子们学习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还配备了一间多媒体教室。这一天,支教团送出的第一节课是语文阅读课,由已临近退休的资深语文教师陈小荔老师执教。此次贵州之行山长路远,陈老师一路承受着身体的不适来到了这里。为了让师生们感受到,只要能对学生有好处,教师对新媒体的学习和运用应该不分年纪不遗余力,她坚持在多媒体教室用投影给孩子们上这节课——《太阳》。随着幕布上一张张色彩鲜明、震撼人心的图片播放出来,孩子们的惊呼一浪高过一浪,带着对太阳的全新感受,师生们开始了学习。到了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环节,一开始,孩子们有些生疏胆怯,但陈老师和蔼耐心地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们结合日常生活展开思考,帮助他们梳理和整合各种说明文阅读过程中的方式、方法,经过一番深入浅出、贴近生活的举例与分析,孩子们的小手终于一个个举了起来,整个课堂的气氛也再次活了起来。下课的铃声响起,孩子们依旧意犹未尽,驻足在陈老师身边不愿离开。


紧接着走上讲台的是支教团的周立波老师。周立波老师“送教下乡”经验丰富,通过在当地的听课和对学情的了解,从数学教学的理念入手,给孩子们上了一节脉络清晰的分数运算法则梳理课。周老师先从分数的概念入手,引导孩子们发现以往学习中的遗漏部分;然后用经典习题由浅入深地带着学生边思边做,在实战中理解分数的运算方法;并通过对计算过程的纠正,使孩子们的思路在答题中得到更清晰和规范的体现。课后,一个孩子单独找到了周老师,他说,他的数学并不好,可是在这节课上学会了很多以前没搞明白的东西,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跟着周老师学习。也许,这就是一节精彩的课程以及一位优秀的老师的魅力之所在吧!欢乐的音乐可以感染人,可以打开人的心扉;知识的传授如醍醐灌顶,可以启发人的性灵!

 

午间,支教团的团员们在学校里和孩子们一同享用免费提供的营养午餐。放学的铃声响起,孩子们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秩序地走出教室,来到食堂前排起了长队。取餐盘、打饭、吃饭、清理食物残渣、洗碗等等一系列的事情,不管年纪大小,一个个都井然有序地一一完成,没有一个人争抢打闹。食堂每天的肉和菜由乡里供应,总量有限,孩子们的餐盘里堆着高高的米饭,菜却只有零星几片。团员们也拿到和学生们一样的午饭,尝了尝盘里的饭菜,与城市里平日的吃食自然是有着天壤之别,味道也有些咸。可当一个老师随意地问起旁边的孩子觉得味道怎么样时,他却一边奋力地扒拉着饭菜一边说“好吃”。饭后,从志愿者的口中大家才了解到,这里的孩子们,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都不好,家长知道学校有免费午餐,早上就直接让孩子空着肚子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上学了。看着本该是顽皮的年纪却这样守礼仪懂事的孩子们,团员们不禁觉得,也许这就是大家一直在说的校与校之间该相互学习的地方吧!或许山区的学校需要改进的是如何教孩子学习知识,而我们的校园里更多的是如何教孩子面对生活。

吃过午饭,其他的老师们陆续开始休息,而王玥老师钻进办公室里又开始做起了课前准备。按照送教计划,她的课程本来已经结束了,但前一天在大石小学上音乐课带来的热烈反响使得志愿者和当地老师又找上了她,诚恳地希望她也能让本禹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有机会体验这样快乐的课堂;同时,还给了她一个不小的难题——她将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教学生涯以来从未接触的学前班学生,而且,是一个总人数达70人之多的班级。面对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王老师最终答应了下来。

上课铃声响起,王老师带着几十个孩子从教室里来到了升旗台前的空地上。教室的空间太小,她最终创造性地决定在室外完成这节课。让嘴角随着手指的的动作而动——扬起左手,扬起右手,跟着手指的动作,孩子们的嘴角也轻轻扬了起来。不错,就是笑!这节课是在学习笑的过程中开始的。带着笑容,师生一起学起了儿歌《大王叫我来巡山》的舞蹈。幽默有趣的歌词,活泼动感的旋律,还有王老师生动俏皮的动作展示,这一切对几乎从未接触过音乐课的孩子们来说简直是一场视听盛宴。随着小音箱里音乐一遍一遍的播放,孩子们的动作也越来越熟练、自信起来。有些在教室里自习的孩子听着窗外的动静,也忍不住啦!征得老师的同意之后一个个朝空地涌了过来出来。空地上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人群情不自禁跟着音乐哼唱摆动。“来吧来吧!大家一起来跳!”看着空场边上跃跃欲试的孩子,王老师爽朗地一挥手,邀约他们也加入了这个巨型课堂。不同年级的孩子们随着音乐一起跳着、舞着,一张张小脸上满是自己都没有察觉的笑容,渐渐的,天空下起了细雨,师生却都浑然不觉,沉浸在舞蹈的世界里不愿停止。直到雨点渐大,课堂才被迫停止了下来,师生一起朝着屋下狂奔,跑到屋檐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像老朋友一样哈哈大笑起来。


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光总是特别短暂,交流活动已然接近尾声。虽然只有两天的相处,师生间却已结下了深厚的情感。在课后的座谈会上,本次教师支教团带队的夏瑛老师表示:过去的若干年里,华农附校一直承担着研究生志愿者每年的岗前培训工作,送走一届届的志愿者时,也一年年迎来去华农交流学习的大水乡各个小学的教师们;但始终没有找到适当和时间和机会来到这里交流学习。这次的活动是附校做出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双方交流学习之路的重要转折点。以后,学校将试图把这个活动作为常规项目固定下来,作为双方教师定期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方面为两所希望小学提供更多的帮助。愿教育之花花开两地,各有风采。






文字:肖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