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STUDENTS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园地 > 正文
【五(2)班优秀习作欣赏】神话故事背后的文化色彩
来源:附属学校 时间:2022-10-10

——读《猎人海力布》与《诺亚方舟》有感

李嘉图


最近语文课学了一篇课文《猎人海力布》,最初读到这个故事时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似曾相识的感觉,直到妈妈那天说:“咦,这个故事怎么和咱们之前读到的《诺亚方舟》的故事有些相似呀?”听到妈妈这么说,我恍然大悟,两篇故事开头背景相似,结果却迥然。这真是有趣的发现,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妈妈鼓励我自己查阅资料,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我将这两个故事进行了简单对比。两个故事有着相似的地方:故事的开头分别讲述了主人公“海力布”和“诺亚”都是善良的好人,都从神灵那里得知洪水即将来临的消息;两个故事也有不同的地方:海力布牺牲了自己,将不能告诉别人的消息告诉了乡亲们,最终乡亲们得救了,但自己却变成了石头;诺亚听从上帝的建议,制造了一艘大船,自己带着动物坐了上去,最后其他人都溺水了,只有他存活了。


为什么这两个善良的人举动如同镜子的两面一般,截然不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重新回到了故事中,这次我将注意视角放到了故事中的其他人。原来在《猎人海力布》故事中,乡亲们与海力布之间是血浓于水的感情,乡亲们本身也是善良的百姓,而《诺亚方舟》故事中开篇就交代了那里的人们是邪恶的,他们骗人、抢劫、偷盗,甚至还可能打过诺亚家的狗……这一切都使得诺亚和海力布在面对一个相似的情境下,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行为选择,所以我们不妨做出一个假设:如果将海力布与诺亚的角色互换,结果会有改变吗?我认为结果可能不会改变,因为与其说是海力布救了乡亲们,不如说也是善良的乡亲们救了自己;与其说是诺亚放弃了村民,不如说是邪恶的村民自己埋葬了自己。


这两个故事一个是我国民间故事,一个是西方圣经故事,如果我们从文化视角看待故事人物和情节的设置就不难发现,这样的设置绝非巧合,故事的背后分别代表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化内涵。


汉武帝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打开了儒家成为历史舞台中唯一主角的文化序幕,至此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一方面,儒家思想中尤为主张“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洁白无瑕,哪怕到了后面的唐代、五代盛行佛教,讲述的也是今生行善举,来世才能幸福。这样的文化主张其目的在于让老百姓多行善举。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也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痛恨只顾个人不关心集体的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致就是这个道理。想到这两点,我对《猎人海力布》故事中的乡亲们被描述成善良的百姓,海力布则成为了“舍小家,顾大局”,舍己为人的民族英雄就感到不难理解了。


与之相对,西方文化深受《圣经》影响,而《圣经》中的文化中心之一是“救赎”,有人说“诺亚的船自打造之日起也开启了对人类的救赎之旅”,对此我深以为然,对于认为人类生而有罪的《圣经》来说,唯一善良的诺亚是上帝留给人间的唯一种子,那些“罪恶”的人类遭遇了洪水的灭顶之灾,上帝用大换血的方法对已然罪恶化的人性施以救赎确实符合西方文化的主张。与此同时,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他们愿意相信仅凭世间诺亚一人就可以完成拯救人类的大任,因此在人物性格上自然不会有海力布那样的自我牺牲精神了。


综上,我越来越觉得文化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它可以成为很多事情背后原因的一种解释,通过对两篇故事的对比,我发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个故事都劝导人们做善事,但内在的文化内核并不一致,东方文化在于“积德”,西方文化在于“救赎”。


作者:五(2)班  李嘉图

指导教师:万莎莎

网络编辑:梅光利